視頻:專家:中美軍事推進合作管控分歧  來源:CCTV新聞
  中新網4月18日電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刊發《中美要合力規避大國悲劇》一文稱,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建構,發展的並不平穩。自奧巴馬上臺以來,中美關係似乎處於尷尬的“假朋友”行列。儘管雙方升級了戰略經濟談判機制,並提出了構建超越歷史悲劇的“新型大國關係”,但籠罩在太平洋上空的陰雲始終難以飄散。
  文章摘編如下:
  坦率地說,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,中國恢復昔日的“中央大國”,成為東亞的超級“巨人”只是早晚的事。中國的崛起必將大幅改變區域的權力結構,並對現存的秩序和格局造成重大衝擊。
  亞太目前的權力架構,是在二戰之後區域國家共同抵禦日本帝國主義戰爭之後確立的。自此以後,這一區域的發展經歷了幾次調整,除了前蘇聯瓦解這一外部因素之外,區域內部的力量重組,也是引髮結構和秩序演化的重要緣由。
  1970年代隨著日本經濟的快速增長,東京試圖以自己為中心,重塑區域的經濟結構。但泡沫經濟的出現,導致東京陷入“失落的十年”,並一蹶不振。與此同時,東南亞國家的抱團發展,使得以前支離破碎的地理版圖逐漸整合,併在20世紀最後10年成為惹人註目的經濟活力地帶,一舉擺脫動蕩落後的面貌。由於東北亞一直籠罩在歷史陰雲當中,東南亞得以成功在1990年代以來蓬勃發展的一體化進程中,充當發動機的角色。
  儘管這一整合進程取得很大成就,從南到北將整個東亞納入其中,並雄心勃勃地將其勢力範圍,拓展到更寬泛的亞太地區,將周邊的印度以及太平洋的大國吸收進來,但囿於自身的實力以及東盟(亞細安)內部的力量渙散,這一組織為整個區域整合提供的動力在減緩。當美國推行“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”(TPP),以及中日韓越來越熱衷於自貿談判的時候,東盟的窘境立即顯現了。
  與日本和東盟相比,中國的崛起對區域格局的挑戰要深刻得多。
  其一、中國的經濟總量以及經濟輻射力要大得多。迄今,中國是東亞地區大多數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,也是東盟的最大貿易伙伴。在美國的五個正式盟國——日本、韓國、澳大利亞、菲律賓和泰國當中,中國是除菲律賓外其他四國的最大貿易伙伴。
  其二、更重要的是,日本和東盟都只是從經濟上重塑東亞的格局,中國的崛起改變的將不僅僅是經濟格局,還包括政治和安全在內的整體格局和秩序。與中國存在領海和島礁爭議的國家,不論菲律賓、越南還是日本,都寄望儘快解決,而不是延至更危險、更沒有勝算的未來。
  在焦慮的應對過程中,菲律賓和越南自知實力懸殊,更多採用國際化策略,促使南中國海議題的多邊化趨勢,比如呼籲東盟國家共同應對中國,將爭議訴諸國際法庭等。日本則加緊國家“正常化”改造,摘去二戰之後戰勝國所套加的非武“緊箍咒”。他們的相同之處都在於,極力借助美國並強化其在東亞地區的軍事角色,以此抵禦所謂“中國的欺凌”,平衡北京的實力和影響。
  這一策略的要害即在於,白宮也一直憂心忡忡,擔心中國的崛起將挑戰美利堅自二戰以來,在東亞地區的安全優勢地位,以及圍繞其所打造的政治、安全格局和秩序。這一格局和秩序本是為應對前蘇聯威脅所構建,前蘇聯崩潰下去了,這一格局和秩序卻在所謂的中國巨龍面前煥發新生。
  不論是中美,還是區域國家,都不應期望東亞陷入一場兩極對峙的新“冷戰”。中美曾在1950年代的朝鮮戰爭中交過手,在1960至1970年代的越南戰爭中也曾暗中較量過,兩者都曾為此付出慘痛代價。
  當前,在美國國內債臺高築、海外軍事力量收縮的背景下,大幅增加對華軍事威懾並不是明智選擇。但是,逐漸強化其在東亞的投入,卻也是不爭的事實,比如通過TPP拆解中國的周邊經濟版圖,通過強化軍事同盟並增加西太平洋軍事部署,應對北京的“深藍戰略”等。
  自奧巴馬上臺以來,這些投入已使中美關係一直徘徊不前,處於尷尬的“假朋友”行列。儘管雙方升級了戰略經濟談判機制,並提出了構建超越歷史悲劇的“新型大國關係”,但籠罩在太平洋上空的陰雲始終難以飄散。
  與美、英不同,受限於大國林立的地理環境,中國的成長要面臨險惡得多的外部挑戰。對此,北京必須要規劃連貫清晰的大戰略,力圖避免陷入所謂“修昔底德陷阱”(Thucydides’s Trap ),與守成大國迎頭相撞,被周邊國家合力“圍剿”,從而導致中國“第三次現代化”進程受阻。(李因才)  (原標題:外媒:中美須甩掉假朋友尷尬 合力規避大國悲劇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y09ayfn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